孙思邈思想体系

郑州大学出版社《孙思邈在王屋山》总主编  苏华仁  主编  杜立宽

       根据正宗《旧唐书·孙思邈本传》《新唐书·孙思邈本传》等史书记载:药王孙思邈擅长易道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

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广泛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

      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医学、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于其晚年作品,是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余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自然可免于发生疾病,达到健康长寿。他认为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明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人到暮年,体态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变化。

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中特别强调老年人“睡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直。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并“兼之以导引、行气”及“房中补益”之术。他对人之衰老过程和表现,心理特征和变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医疗等都有全面的观察和深透的分析。

      他认为老年人当从事诸如调气、按摩、导引、行气及散步等适合老人特点的活动,从而丰富了道教内修的内容与方法,并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他认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但他把炼丹作为制药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救急济危。他炼制的“太

一神精丹”,即“主客忤霍乱,腹病胀满,尸存恶风,癫狂鬼语,蛊毒妖魅,温症”。史载其著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现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国著名医学著作。其他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尚有部分佚文可见。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媾,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雷酿兼陈,看有若自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瘗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首列“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二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是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两相结合的典范。

      孙思邈医学造诣十分高深。一次,唐初“四杰”之一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依据中国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 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可见他对身体和事物规律的掌握都是非常深透。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他对医德的强调,也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要》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并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备至的伟大人物。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他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及四川的峨眉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万分宝贵的财富。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 5 000 余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 3 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及针灸等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 800 余种药物当中,有 200 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第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概括起来说,孙氏的思想体系为“立本于儒,志归于道,业从于医”12 个字,但孙氏来之以渐的三教互渗,三教学说的三角互训,但佛教思想较少,所以,在佛教中孙氏只能称为“居士”。在药王一生中孔孟儒家思想打得最早,打得也最结实。“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儒家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是孙氏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儒道两家发生冲突矛盾时,往往孙氏就舍儒就道,结果孙氏在道教修炼中修成了“神仙”——真人也。医在孙思邈一生中占位最重,医德最高,医术最精,方法最活,对中华中医医学贡献也最大,所以,世称“药中之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