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医德医术,当下如何传承?

  孙思邈专论医德的不朽之作《千金方 大医精诚》,包含了儒、道、佛三家的道德观。儒家“医乃仁术”,道家“无为”,佛家“大慈大悲”的思想在《大医精诚》中均有体现,其所树立的医德风范可谓“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

孙思邈《大医精诚》,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须安神定志,无私心杂念,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人们的疾病伤痛。假如遇到患有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或人所恶见的病人,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所谓“精”,是指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他在《大医习业》中指出:凡想学医并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首先必须熟读古代的医药典籍、熟记医学理论和各家的学术经验。如对《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书;对人体十二经脉循行及主病、三部九候的脉学理论、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表里孔穴的位置、药物学,也要了如指掌;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名医的著作也要精读,细心领悟奥妙。同时,又须妙解阴阳、五行、《周易》、相法等数术,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大医”。不然犹如“无目夜行”,“动致颠殒”。其次是读医书当寻思妙理,留意钻研,这样才有探讨并与人切磋学术的起码条件。另外,还须涉猎群书,必须具备除医学之外的哲学、文学、史学和其它有关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使自己在医学上精益求精。

      所谓“诚”,就是对病人、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他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讲了医德问题,《大医精诚》论述了医德与医术的辩证关系。他认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九候,动数发息,不满五拾,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有从医的资格,否则,虚而损之,盈而益之,热而温之,寒而冷之,只会使病情加重。所以孙思邈指出:“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孙思邈回顾自己初学医时,对治狂犬病无把握,治疗辄不效验。“自此锐意学之,一解已来治者皆愈,方知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故将来学者非止此法,余一方皆须沉思留心作意,殷勤学之,乃得通晓,莫以粗解一两种法即谓知讫”。他反对这种学不稽古,守株待兔的学风,认为这是“识悟非深”的表现。

孙思邈对苍生大医要求做到:

1),医者必须具有仁爱之心

  医者首先要把人的的生命看的高于一切,必须具有高度的仁爱之心,极端重视人的生命健康,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医者的最高职责。

  (2)、医者必须具有“志存救济”、“一心赴救”“普同一等”的崇高思想境界

  指出一切必须为救治病人着想,不论有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不得有丝毫疑虑,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以至生命,这样才是普救天下众生之大医,否则则是戕害生灵之巨贼。

者在治病过程中,不得以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容貌美丑、亲朋怨友、聪明愚笨、民族国籍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要求医者对于任何急于求治者,应该就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3)、医者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仪态庄重大方

  注重自身修养,爱护病人,尊重同道,对待同道,则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 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肓也。”

 (4)、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达到医术医德的完美统一

  作为身负济世救人重任的医者,必须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使自己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和较高的医学素养。医者,务须刻苦学习,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努力探求至精至微之医理,掌握至纯至熟之医术。

诊病要“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样,将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5)、医者必须恪守“淡泊名志”的道德思想,不得追逐名利

  孙思邈博学多才,医道高明,唐太宗,唐高宗曾三次征召,请他入朝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表现了他正直高洁的思想品德。作为一名医者,应有正直不阿,清廉高洁,不谋钱财名利,不为权势所惑,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崇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