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 主张普及医药知识到大众早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就认识到了医学的社会职能和存在价值。他引用扁鹊的话说:“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这里他很清楚地说明医药存在的客观依据和神圣职责就在于“济命扶危”,保卫人类健康。他屡次提到“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认为医药“可以济众,可以依凭”。因为医药的社会职能是用来造福大众的,所以孙氏主张应当普及医药知识到大众,让

老百姓人人掌握救命健身的方法。

      他说:“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为此他“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写成千金二方,把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千辛万苦搜集整理的秘方验方全部公之于众,希望人们去学去用,以实现自己济世救人的愿望。针对当时存在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对医药知识保密和封锁的不道德现象,孙思邈非常反感,率先以自己的行动予以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写《千金要方》时未能看到《伤寒论》,到晚年他见到仲景伤寒方后,立即加以整理,在《千金翼方》中向世人公布,传播,成为唐代仅有的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他还改变其“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造次难悟”的情况,“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以达到“博济之利”。孙氏还对当时美容面药或为达官贵人所拥有,或在医门之中保密,只为少数人占用的偏向进行了抨击。他在《千金翼方卷五妇人面药》开篇即论述到:“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露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拥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他认为不只治病救命的药方,而且包括美容面药都应该“家家悉解,人人自知”,普及到平民百姓中。这些都表明,孙思邈始终把医药知识看作是为大众谋福利的手段,而不是为私人谋利的工具。做为掌握医药知识和技术的医务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向群众宣传普及医药卫生知识,使人人知晓,人人掌握,以祛病健身,保卫健康。

      【调摄情志、节欲固精为养性之法】

       关于养性之道,孙思邈认为,应做到调摄情志,节欲固精,在情志上保持乐观,房事与饮食均须有所节制。

       食养、食治与药疗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饮食习惯,以防损伤脾胃、妨碍气血而致病,并强调食疗与药疗法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运动健身与调气摄养孙思邈认为,人们可进行适当运动如按摩健身法、调气法、内视法等,借由吐故纳新、动静结合达到健身目的。

       [陶冶性情、生活有常乃养老之道】

     “养老之道”是指老年人的养生,即现代通称的“老年医学”。孙思邈认为,50 岁以上的人即为老年人,此时期可能因生理上的衰老而引起精神病变与器质多病的老化现象,因此主张应当陶冶性情、生活有常,须饮食有节、行调身按摩,即是指老年时期的养生应保持愉快的心情、规律的生活、适当的饮食及适度的运动。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内的正气可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并有抵御外邪的能力,如抵御细菌、病毒等一些致病因子。一般来说,疾病的形成是因为身体内部抵抗能力下降加上外来致病原人侵所引起,只要补充足够的营养,维持身体机能运作,增加抵抗力,就不容易感染疾病。

     【“不吃药能治病”的养生上策】

      所谓“养生”,颇有“上工治未病”的道理。即在病未发之前利用各种方法来调和体质,使身体强健免于疾病的侵犯,预防其发生。若能达到“不吃药而能治病”,才是养生上策。

    【德行与养生息息相关】

      我国传统养生学家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品德高低密切相关。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并强调“大德必得其寿”。孙思邈也曾指出:“百性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融洽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心理活动,可以使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及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中产生的一种天然镇静剂,可使人获得内心的温暖,缓缓地解除心中常有的烦恼。科学家们还发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行为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神经系统及时沟通骨髓与脾脏,产生抵抗感染的细胞,从而免受多种疾病的侵袭。

       孙思邈的养性与养老学说,不仅是他得为人瑞的经验总结,更丰富了我国的养生长寿理论。养生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人生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保养重点,而及早开始注意健康,才是最有效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