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jpg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千百年来,中国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药王是古代对精于医术的名医和有关传说人物的景仰并加以神化,而后奉为主司医药之神。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流行的药王并不一致,计有伏羲、神农、黄帝、桐君、伊尹、张仲景、孙思邈、扁鹊、华陀、邳彤(皮场大王)、三韦氏、吕洞宾、李时珍及清代的民间药王乐宏达等。上下5千年,称得上药王的人不胜枚举。其中伏羲、神农、黄帝为上古三皇,被称为“医药之祖”,又称“药皇”。最著名的药王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徽宗曾封其为“妙应真人”。孙思邈医术高明,因而被神化而尊为药王。孙思邈的神像,多为赤面慈颜、五绺长髯、方巾红袍、仪态厚朴的形象。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活了101岁。唐代医药学家,唐太宗李世民封其为“药王”,宋徽宗赵佶追封为“妙应真人”,孙思邈生前长期在阳翟(今禹州)行医、采药,死后又埋葬于此,并建祠纪念。后来每年三月在此形成药交大会,天下药材汇聚,各地药商开行,“药王祠”周围逐渐修建起许多药行、药铺、货栈,成为数百米长的一条街道,群众称之为“药行街”。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家人为了给他治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值得慰藉的是,孙思邈从小聪颖过人,七岁能日诵千言,幼有“圣童”美誉。孙思邈的家乡在长安附近,长安为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当时也是东西魏之间战争的后方,社会相对稳定。孙思邈有机会从小就博览群书。因此他从青少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习岐黄之术。二十岁精通诸子百家,兼通佛典,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对医学有一定造诣并小有名气。所以“百里之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疗。

二十多岁的孙思邈因疑难杂症难治,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先后到长安西南的太白山和长安以南的终南山习医研药。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唐以前历代医家的著作,如《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及扁鹊、仲景、仓公、华佗、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家的《经方》,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表里孔穴”、“三部九候”及“本草药对”等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也在当时盛行的“阴阳录命”、“诸家相法”、“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即预测祸福、卜筮吉凶、符录消灾等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时间。除了熟读经典探究医理,他还利用久居山林的自然条件,钻研并整理记载了大量药物识别、采集、炮制、贮存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孙思邈离开太白山,先后到四川、湖南、山东、安徽、山西、河北,最后落脚到河南,在长年为平民百姓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他所学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融汇贯通,医疗技术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境地。有求医者,无论贫富,孙思邈皆精心治疗,其医德、医道之高,有口皆碑。孙思邈治病针药并用,效若桴鼓。例如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他成功地治愈过上吐下泻的重症;唐太宗贞观初年(约公元627年),他治愈过几乎不治的虚痨病;贞观九年(公元636年),他妙手回春,治愈了汉王的顽固性水肿病;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他用内服中药的方法治愈过顽症箭伤。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除此之外,在他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经治了600余名麻风病人,治愈率达10%,这在1300年前来讲,已经是一个奇迹。各种多方求治辗转数医而不效的疑难杂证,一经孙氏诊治多可手到病除。就这样,他的名气不仅声噪各地,而且已经誉满京师。

孙思邈淡薄名利,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多次请其为官,他均辞而不受。一生致力于学道养气,精究医业,其行踪不定,到各地为民诊病施药,以行医为主要社会活动。

孙思邈到了晚年,对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学问无不精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孙思邈晚年把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据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的《避暑录话》所说,孙氏在七十多岁才写《千金要方》30卷。永淳元年(682)他又集最后30年之经验,著成《千金翼方》30卷,以补《千金要方》之遗。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然而他不慕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转辗于全国各地,采集药材、炮制药物,提炼丹药,深究药性。他对民间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多有研究,救治过许多疑难危重病人。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这不仅使他成为唐代名极一时的医学大师,而且使他一变羸弱之体,至百岁而视听不衰。

孙氏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宋·林亿赞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