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岁辛酉,公元 541年,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孙思邈生于西魏境内,距长安不太远的北方铜川市,耀县东北 1.5 公里的孙家塬一个有一定文化、财产基础较好的农民家庭。
7 岁前,幼年遭风寒,经常有病,请医治病花钱甚多,公元 548 年就学读书,聪明过人,能日诵千言。
14 岁,公元 555 年,西魏恭帝三年受到西魏尚书令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认为他是大器,将来难为朝廷所用。
18 岁,公元 559年,北周明帝三年,孙氏开始习医。“吾十有八而自学于医”,见《千金翼方·针灸上孔穴法》。那时孙氏已很有才华,大有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引《文选》左思史诗语)之势。从那时候起他已开始习研道教。
20 岁,公元 561年,北周保定元年,这个时期,孙氏自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见《千金要方·序》),《浅夫论赞学》“典者,轻也,先圣之所制。”尚《国语·晋语》,“其为人也,刚而尚安”书注:“尚好也。”高,为形容尚学,兹,为助语词,这就说明孙氏在青年时代已经嗜好于高深的古典文学了。
从 21 岁到 37 岁,孙思邈行医民间,在此期间注释了《老子》《庄子》。公元(577 年)北周建德六年,他 36 岁,完成了《老子注》《庄子
注》。
37 岁,周武帝下《诏制九条》,要求各州郡向朝廷推荐人才。公元578 年,他由于“王室多故”离开了家乡,隐太白于汤峪河谷之碓窝坪,
从事养生、采药、治病等活动。
公元 578 年至 580 年间,《旧唐书》记载:“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579 年他在太白山上写成《枕上记》。北周大象元年,孙氏开始修道炼丹,尝服五六两钟乳石(见《千金要方·解毒并杂治》)。《续仙传·隐化·孙思邈》载: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求度外之术.......
65~70 岁,曾多次炼太乙神丹,因无雄黄与曾青而失败。
71 岁,公元 612 年,隋大业八年,大旱疫,山东尤其,人死众多,《高僧传》及《佛祖历代通载》的“宋僧律师道宣传”中值宋谓“处士孙思邈,隐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夕。”《酉阳杂俎》载:“孙思邈常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每一次往来宗旨。”考道宣于 16 岁(612 年)受戒于终南山白泉寺,此时孙氏尚隐居终南山而相识结交,因为鸿儒一位高僧,所以友谊较深,之后道宣先于孙氏被召进京,孙氏在贞观元年进京,与道宣又得朝夕相见,贞观十六年(642年),道宣又回终南山丰德寺,就此又与孙氏分手。
77 岁,公元 618年,隋大业十四年,五月李渊称帝,自称唐高祖皇帝,建都长安。隋王朝宣告灭亡。
80 岁,公元 621 年,唐武德四年,孙氏曾被螻蝮刺伤,“凡螺蝮虫屎人影处,便令人病疮……余以武德中元月得此疾。”(见《千金要方·备急·蛇毒》)在此期间, 孙氏开始撰《备急千金要方》。
85 岁,公元 626 年,唐武德九年八月高祖禅位于太子李世民,即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李渊称太上皇。贞观年间,孙氏与马德逸,谢季
卿奉旨校完《明堂经图》。
86 岁,公元 627 年,唐太宗李世民诏请孙氏至长安,惊异他容貌甚少,要封他爵位,孙氏固辞不受。
88 岁,公元 629年,诏诸州治,置医学博士及学生,《旧唐书·本传》,“唐初魏征被召,修齐、梁、陈,周、隋五家史,屡访孙思邈以传授,他口述甚详,犹如目见”。考本年在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中,又诏魏征、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修撰《隋书》至贞观十年(636 年)成书,在这八年撰写过程中,孙氏发挥了巨大作用。
89 岁,公元 630 年,孙氏患唇痛,见《千金要方·疔肿痈疽》。
90岁,自口角生疔疮,自疗得愈。
91 岁,公元 632年,三月唐太宗至九成宫休养,五月太宗又幸九成宫避暑,孙氏结伴以往,十月由孙氏伴随回宫。在九成宫太宗敕封孙思邈为“真人”,并赐真人颂:“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94 岁,公元 635 年,五月太上皇李渊卒,同年孙氏在江洲(今江西九江)为前湘东王治脚气得愈。
95 岁,公元 636 年,唐贞观十年以来,孙氏又沿长江下游,渝州(今重庆),夏口(今汉口)、江口、九江、庐山,由江西回梁州(今陕西汉中),为汉王元昌治疗水肿。
次年,孙氏再赴四川,在梓州(今中江县)为刺史李文博治消渴,在梓州的玄武(今中江县)飞鸟(今蓬莱镇)得到曾青,在蜀中遇雄黄大贱,遂购之,在蜀县(今成都东)魏家炼成一釜太一神丹。
102 岁,公元 643 年,孙氏离开蜀县以后,居峨眉山或青城山,曾治疗麻风病六百余人,治愈者十分之一,曾带一土人人山为治麻风病
服松脂百日,使眉须俱生。
108 岁,公元 649 岁,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李世民卒,六月李治继位,即高宗,改年号为永徽。在贞观年间,有功臣远征,被流矢射中,举天下名手之不效,常流脓不止,夜令孙氏诊治即愈……《千金翼方·杂病下·金疮》。
109 岁,公元 650年,唐永徽元年,孙氏在陇州韩府,为马灌酒治疗风疾。
111 岁,公元 652年,唐永徽三年,《备急千金要方》脱稿,同年十二月孙氏为山西绛州僧死后解剖,遍体鳞蛊虫。
112 岁,公元 653年,开始撰写《千金翼方》。同年十月他随李治在显庆和武侯东行至东都洛阳,永徽五年正月他又随武侯到并州(今山西文水县)武侯的家乡,十月李治发病,头痛风眩,双目失明,国政委于武侯,十二月又回洛阳到次年六月才回到长安,这长达九个月,作为李
治请来的郎中孙思邈很可能一直相伴,并游嵩山。此时撰写《千金翼方》,当时的名流朱令文、卢照邻、孟诜以师礼事之。
117 岁,公元 658 年,唐显庆三年,唐高宗召孙氏至洛阳,敕封孙思邈为“尚药局承务郎直掌高药局”。唐尚药局属殿中省,负责官廷医务,孙氏为正七品。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中,孙氏大部分在宫中为李治疗疾。四月以前为卢照邻讲“愈疾之道”,四月以后隋李治最后一次从
幸陕西麟游九成宫。
133 岁,公元 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孙氏辞疾请归,高宗接见并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后,赴天下道教名山王屋山采药度民。
该年三月的一天,孙氏路过济源西 35 里处一个村庄,路旁有一个铁匠铺,被一个哑巴拦住去路。孙氏当时误认为要他给治病,随即孙思邈掏出银针,在哑巴的脑后、舌下扎了几针后,这个 18 年的哑巴开口会说话啦!这个哑巴姓李,弟兄八个,排行老八,所以此村就改成李八庄。接着孙氏继续西行路过一座山丘,看见了遍地是药材,不顾一切地采起药材了。日过午时,当回来牵毛驴时,发现毛驴被老虎吃掉了,驴骨卡住老虎的咽喉;孙氏为老虎去除驴骨,老虎甘愿为孙氏当坐骑驮药,使孙氏因祸得福。因此,此地就成了虎岭村。
该年四月,孙氏路过王屋山小有河西北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随即落庵住下,在此一住就是八年,此地一块大石头上至今还留有孙思邈当时刻下的“翠微庵”三个大字。所以这个茅草庵叫作翠微庵至今。
134 岁时,公元 675 年 5 月,传说孙氏在其住所西北岸给龙治过痈伤,此地叫作“龙潭”。同年八月孙思邈在住所北三公里处,救治了将要埋掉的母子二人,从此,此地叫作截板沟(当时的棺材叫作板),救活的母子村庄改名为“汤洼”,开馆救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同年九月王屋山黄病流行,死人无数,孙氏为救人熬过多少不眠之夜,终于实验襲奠根等中药才控制了黄病流行。所产此药的山沟就叫作夔奠沟。
135 岁,公元 676 年,唐高宗仪凤元年三月,孙氏在王屋古镇北治疗脱发姑娘,使其变成了一位乌黑头发美如仙女的桃花仙子,所以此
地就叫作桃花洞。
同年四月,孙氏在桃花洞西北一个大黄楝树下为民治病,一住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从此大黄楝树村就叫作王仙庄。
同年五月初五,孙氏在大岭村用艾叶治愈了一孕妇,从此,该村长的艾叫作“真人艾”。每年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久而久之,该村
五月初五形成了艾产品交流大会,延续千年不衰。
136 岁,公元 677年,唐高宗仪凤二年,河南大旱民不聊生,孙氏四处奔跑,救济民生。
138 岁,公元 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孙思邈在王屋古镇西使死婴复活传为佳话,从此,此村改为“送王沟”。
140 岁,公元 681年,唐高宗开耀元年二月和徒潘师正、孟诜从王母洞往南赶风脉,选找百年之后归宿之地——妙岭红泥坡上,栽槲树
为记。
同年三月,《千金翼方》脫稿。八月跟随其将八年之久的老虎跳崖身亡。
141 岁,元月孙思邈在王屋山完成:“硫横伏火法”,也就在这个时候《丹经》出世。
141 岁,公元 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二月十五日晨,孙氏沐浴,俨其衣冠,端然而坐,并对后人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得升无何之乡,臣以金阙,不能**来往,后世薄葬……”俄气绝,月余举棺就尸,若如空衣,后人凝之。
从此,王屋山林红泥坡花草翠绿之中葬埋着一位永不磨灭的药王,此地从此改名为“孙真人坟村”,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