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一个治疗麻风病专家;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

麻风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甚至《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患者多处发生溃疡,并可导致残疾。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感染这种病后要过2---7年才会发病。

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恶疾大风第五(论一首 方十首)

论曰∶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初得虽遍体无异,而眉发已落。有遍体已坏,而眉须俨然。有诸处不异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顽处,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堕落。有患大寒而重衣不暖,有寻常患热,不能暂凉。有身体枯槁者,有津汁常不止者,有身体干痒彻骨,搔之白皮如麸,手下作疮者,有疮痍荼毒重叠而生,昼夜苦痛不已者,有直置顽钝不知痛痒者。

 千金翼方卷二十一耆婆治恶病第三(方壹拾壹首论柒首)论曰,疾风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云何名一曰黄风,二曰青风,三曰白风,四曰赤风,五曰黑风,其风合五藏,故曰五风,五风生五种虫,黄风生黄虫,青风生青虫,白风生白虫,赤风生赤虫,黑风生黑虫,此五种虫食人五藏,    

孙思邈亲自深入临床、参合印度医学、强调综合治疗,其效果是:

予尝手疗六百余人,瘥者十分有一此疾一得,远者不过十年皆死,近者五六岁而亡。

  唐初四杰卢照邻患的就是此病。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上.卢照邻条:

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也。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重之,曾谓群官曰:“此即寡人相如也。”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后疾转笃,徙居阳翟之具茨山,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尝与亲属执别,遂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

卢照邻墓位于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  ,墓冢应为头北脚南座向,墓穴西面为山丘,墓穴于一丘岭之尽处,下即为颍河,即墓之东侧。墓丘高于河岸十米开外。

关于卢照邻与孙思邈的关系,我在中华药王孙思邈一书中有段记述:

卢照邻与孙思邈之间的印证。《新唐书·卢照邻传》载:“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也,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之,曾谓群官曰:‘此即寡人相如也’。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麻风病)去官,处太白山中(大约咸亨三年,即672年),以服饵(服丹)为事。后疾转笃,徒具阳翟之具茨山(为永隆二年,即681年),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常与亲属执别,随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文集二十卷。”此传叙述了卢照邻染麻风病,辞官迁居阳翟之具茨山(禹州市北十五公里的具茨山),后四肢痉挛,不能忍受其痛苦,投颍水而死,即投禹州颍河而死。卢照邻病重为何到禹州?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载:“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潘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皆执师弟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前庭有梨树,照邻为之赋,其赋曰:癸酉(公元673年)之岁,余卧疾长安广德坊之官舍。户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思邈居之……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这段话叙述了卢照邻在太白山病情加重,投孙思邈处,卢照邻作《病梨赋》,来暗示自己病痛之苦,并问孙思邈名医愈疾之道。从这叙述中看出,卢照邻为何于公元681年迁至禹州具茨山,也完全是为了治病,就因为孙思邈在禹州,卢照邻才迁至禹州,也就是说卢照邻因病,孙思邈在哪儿,卢照邻就随之到哪儿。从“徒居阳翟”来看,卢照邻是做长期打算居住。为什么卢照邻要长期居禹,可说明两点:一点是孙思邈已经长期在禹居住;二是说孙思邈已逾百岁,不会再经常外游。所以购园置宅,作长期居住的打算。

   卢照邻为何自投颍水而死?原因有二:一是“不堪其苦”,更重要的一点是无人为其治病是根本原因。卢照邻于681年迁居禹州,他迁居禹州是希望能活下去,能活下去的主要因素是孙思邈可为其治病。不料于682年,孙思邈飘然长逝,别卢照邻而去,使卢照邻的希望完全破灭,加之“不堪其苦”,于是自投颍水而死。